今天突然想想清楚一個問題:懷才不遇是一個偽命題嗎? 

古往今來,自恃有才,卻又無法獲得表現的機會,或者無法得到賞識之人,均喜歡怨念自己是懷才不遇,尤其以中國的文人為盛。近來審視自己的現狀,也頗有這種感受,我能看清事情的本質,能簡單、快速地解決問題,,也做出許多看得出的業績與成果,可是,與一些看起來才華與能力不如我的人相比,我並沒有得到更多的賞識,在他們看來,我還是只是一個做事之人,我無法超越傳統的輩分安排,也無法得到過多的提拔。不由感覺到我這算不算懷才不遇呢?須怨天?須自艾?須就此出世,接受秩序安排?人一旦陷入“懷才不遇”的情緒當中,就難免將自己越抬越高,將他人越看越低,看不到自己短處,對他人的長處也視而不見,這種情緒會不斷加重,終於有一天受不了了,年紀輕輕,只得選擇出世離去,躲進田園,隱身山野而無為之。可難道只有這麼一條路嗎?  

近來,讀曾國藩家書,曾公常說他的人生第一目標是:保身。不由驚歎,這樣一位“千古完人”其個人之志不是位高權重,歷史留名,而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保身立命。而現在如我這一無名之輩,與曾公相比,才華能力差了十萬八千里,卻還幻想著做出一番事業,成就一番功名,這是不是過於自不量力了呢?常言道,盡人事聽天命,而感覺懷才不遇的人就是不喜歡聽天命也不願意盡人事的,希望有一條達到他們高目標的捷徑,比如遇到伯樂被賞識被提拔,而這,明顯不符合事物之常理也。  

自省吾身,得改之。我想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學習曾國藩,將個人的目標降低點,保持謙恭的態度,向周圍人學習,盡人事后再聽天命,或許才是可取之道啊。